欢迎访问:黄梅戏在线!弘扬黄梅文化,发扬黄梅精神! 祝全国戏迷朋友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湖北黄梅-黄梅戏发源地。湖北黄梅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The first batch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

赞助商广告

首页  »  新闻首页  »  新闻快讯  »  百年草木雨露新——黄梅戏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_黄梅戏_戏剧网

百年草木雨露新——黄梅戏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_黄梅戏_戏剧网

编辑日期:02-19   来源:中国戏曲网   作者:马柔嘉 2019-10-26 09:02   

10月23日上午,由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黄梅戏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报等单位的知名戏曲专家和学者聚集一堂,围绕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热烈研讨,就当前影响黄梅戏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黄梅戏在新时代如何实现进一步传承创新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新时代文艺亟待创新

新时代的黄梅戏需要持续加强创新,成为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廖奔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艺。黄梅戏需要紧跟时代,无论是剧目、舞美还是表演、唱腔,都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建议:“黄梅戏创作应该加大现代戏的选题,关注‘符号级’的事件和人物,这样对观众才有吸引力。”

以剧带人 培养人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也表示,黄梅戏创新发展需要好剧目,关键在于提高创作水平,“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才是‘有效积累’。好作品要坚持演出,以剧带人,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则认为,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剧目,更离不开各方面的戏曲人才 ,“黄梅戏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除了表演人才,对编剧、导演、音乐等领域人才的培养也要提上日程。”

让年轻人爱上黄梅戏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认为,从瓦肆勾栏之中的小戏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跨越式发展固然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但同样不可否认电影、电视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功劳,“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梅戏尤其要运用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

《中国戏剧》编辑部编辑郑少华则提到了黄梅戏小剧场演出这一创新演出形式,以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排演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在全国掀起热议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这条走进年轻人市场的黄梅戏新路,并说起11月初即将在北京亮相的另一小剧场黄梅戏《薛郎归》

小剧场戏曲的大市场

今年9月23日,已经建组半年并预演两个月的《薛郎归》,作为杭州国际戏剧节参演剧目,在杭州大剧院小剧场迎来了正式首演。和此前的多次预演一样,现场座无虚席,大部分观众都是年轻人,他们全程投入剧情,演出后还热烈讨论剧中人的感情和命运。

从2017年创排《玉天仙》,到如今《薛郎归》首演,不过短短两年,这两部小剧场黄梅戏就在艺术和市场上取得了双丰收。参与出品并演出这两部剧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说,他们一开始并没有 “宏大的愿望”,最初的动因是希望为年轻的演员提供创作的平台和舞台,做一点市场化的尝试,但没想到一步步走来,在各方面都有了意外收获和肯定。

《薛郎归》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关于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很多剧种很多艺术形式都演绎过。但在这个小剧场黄梅戏版本里,主创们始终在追求一件事,就是寻求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观讨论。编剧屈曌洁说:“我不想通过这个戏来传递什么。我希望每个走进剧院的人,都能有自己的体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除了剧本,无论在导演、舞美、灯光还是音乐上,《薛郎归》也都寻求当代化。同时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上,这部小剧场黄梅戏做出了新的探索与尝试。11月3日-4日,《薛郎归》就将在北京繁星戏剧村的舞台上闪耀光辉,届时我们安徽戏曲广播记者也将奔赴现场深度采访,为全国黄梅戏爱好者揭秘小剧场戏曲演出的前世今生,带领更多年轻人通过《薛郎归》感受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与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