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黄梅戏2006年被批准为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周洪年、黄新德、赵媛媛、韩再芬。剧本主体明确,通俗易懂。
唱词生动感人,迭荡起伏。
唱腔旋律流畅,优美动听。
徐文进与王三女是一对恩爱夫妻,生有一子名唤细宝,夫妻两人相亲相爱,互敬如宾。因家道贫寒,徐文进白天打樵,夜晚功读,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一天王三女将家中仅剩的荞麦粉做成荞麦粑,携儿前往娘家庆贺爹妈两老的六十大寿。
嫌贫爱富的王老夫妇,对有钱的大女儿,二女儿前来拜寿,十分殷勤,对穷三女百般挖苦奚落,为一碗馊汤剩饭将其母子撵出门外。天寒路滑,王三女母子借宿马棚,被前来巡查的王老夫人推进了漫天风雪的夜幕中......。问明原委的徐文进义愤填膺,立志刻苦功,奋发向上。
经受了几次灾难的王老夫妇,由一个百万家财的富翁,变成了沿门乞讨的街下囚。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文进终天得中头名状元。王三女不记前仇,毅然接受王老夫妇的恳求,收留奉养。
一剧结束人中悟出一个道理——穷莫失志,富莫颠狂。